2011年6月9日 星期四

台語文的用字真的那麼難找嗎 ──以dńg為例說起

文/陳昭誠 1997.12.01
  近十年台語的書面化,率多漢字儘少用餘用羅馬字的主張。然而該用多少漢字呢?所用漢字範圍及音義能夠一致而系統化嗎?

  事實上大家都知道這是困難的,而所難又在何處呢?以筆者五年創作研習之體驗,淺見以為:問題並非出在技術上(縱然全漢字化亦然),而是卡在人性及意識形態上的窒礙。人性既私在此不論,唯抗爭意識底脫華論全羅化諺文化既是最高目標,漢字亂寫一通以求自己主張的空間當是必然。甚有論斷漢字無須用而受鼓勵得大獎者,可憐可譏的現實上,卻又不得不用漢字而爭用中文的音義來權充。於是台語本來較繁複的文白多音現象,又累加新的混亂,如此泥淖,以至台語文的可教育性,幾不可能進行了!


  然而事實的態勢,真的是無法自救嗎?在此僅以用字例,做為純理性的分析探討,蓋有了較妥善的用字系統,一切應該可以迎刃而解的。譬如台語最近「轉(zuán)」義的「dńg」這個音節,本有其字祇是一般忽略罷了!首先「dńg」做為「轉」的近義字,雖然沒有公開主張它們是文白音的,然而以十年台文寫作的現狀看(包括字典),以「轉」來訓用「dńg」,卻是極其普遍(九成以上小部份用返代)。是以如果大家用「文字是相約成俗」並倚多為勝的話,我想世界上就無所謂求真、求善、求美了。

  就音義來瞭解,在台語有關「dńg」的類詞與「轉(zuán)」的類詞兩相比較,「dńg」幾三倍于「zuán」,再以大部份「dńg」的詞彙無法以轉來代替印證,dńgzuán祇是近義而非同義詞。尤其它們還可能連結成「zuán dńg倈」這一個完整單句。例舉我爸長期病住台大,因住久發慌想轉院,台語同華語一樣叫:「轉院」。轉院之後發覺更糟想回原處,華語稱:「還是轉回台大吧」;台語稱:「役是zuán dńg去台大啦」或「夭是dńg倈矣台大」。這裡我們應可迅即看出:「轉」不過是換一個地方,而「dńg」卻是回到原點之意啊!而回到原點其實就是回去之意,換一個立場角度而言,也就是離別了!當然原點的類型約有三種,一是前例屬作客非自家住處的任何地方,二就是自己的家,另外一個屬抽象思想層次要dńg去的地方,其實就是相對生的死了!在此我們既然明瞭「轉」與dńg的不同,那麼「dńg」的漢字又從何找起呢?

  須知人因動作而離開,也因離開或離別而思念傷懷[1],於是我們可以回到單字詞又可表意離別的字眼:即「軫」來探究。除去「軫」即車後的橫木這個古稱顯然現代根本用不着外,一般字典慣以例詞:軫念來表意離別的思念;軫憂來表意死別的憂傷;軫懷來表意傷離情的心懷。準此,台語的「dńg」已是呼之欲出,因為沒有動作,那來離別,沒有離別「軫去」,又那來思念啊!所不同中文的是:台語有「dńg」的詞彙,從大小具象的動詞到狀態的各式形容而進入抽象,幾乎是完整文化語言的開展,而中文所剩的,幾餘很難記憶及理解的文言單句罷了!

  綜上所述,如果我們肯從台語「dńg」這個音義的相關類詞去研究,諸如干樂值軫、軫穵、小軫一下仔、頭軫、軫曳、遴軫、軫去厝、轉軫去、迂軫、軫心、軫臍以至軫懷、軫念、軫憂,甚或軫我手足等等去深究,此處台語表意結構之緊密是中文無法比擬的。三年來筆者曾實地調查驗證,試以中文之語音及文字呈現軫念、軫憂等句要求即答,對象高中以上學歷,身份有學生、公務員、社會人士或教師,能識義者百不及三、四。這又是什麼緣故呢?原因無他,蓋中文漏詞又音轉,抽象形容與平常白話間既無連結,於是文言化的抽象詞,唯有靠死記才偶得用處了。

  據此台語文難學的刻版印象,是建基在台語文未完整系統化的未成熟階段,祇要我們一一去除主觀的難處,台語文精密且可分析性的特性一經發見,台語文的前途絕對是無可限量的!至於用字,也不是一般以為的難找,不是嗎?祇要咱們翻閱較豐富精細的字典,如辭海康熙字典四湖漢字大字典。「軫」的釋義,不是好端端的寫着偌大的「轉也」嗎!這不是明顯指出,台語文的文白困擾不但不必增加,很多原以為的文白;其實也只是庸人自擾的忘我罷了!




[1] 以人認知的產生言,總是先具體而後抽象,也就是說先直覺感覺而後思想。是以語言發皇至語文,也是先實體、動象、具象、形容而後抽象。「死」在一般台語的白話裡,常以「dńg去啊」做為暗示或直表,依此類推,同是漢文化圈的用詞,諸如「去」「走」等等可表意離開、離別的動詞,都有可能連結傷懷以至於「死」。這種語言哲學的道理是不辯自明的。本註提供一個活生生的實例:亦即一則于1994年一直在中廣音樂網下午二點餘播出的廣告詞。焦點在一開始未出現的詞句「我走了」後,竟然引發一連串單方的傷情。此傷情因錯會另方要遠去,其實只是短暫離開而已。就上詞語對話,謹記述於文后以供本文之佐。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