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9日 星期日

何苦「鳥喙」代「人嘴」

網管註:剛剛看到一張圖,是20110619成大教授蔣為文演講的海報(圖見連結),因為看過陳昭誠先生的著作,發現其中的用字、第三行第一個字「喙」有其他見解,在這裡貼出,供對閩南語用字有興趣的人參考。

2011年6月17日 星期五

跟陳昭誠先生隨意聊

只要一坐下來跟他聊天,陳昭誠先生就會源源不絕、旁徵博引地談閩南語,本次話題包括閩南語與中文的對應關係、為什麼你會忘記中文的某些字(從閩南語脫落掉的中文字)、客語和閩南語的互通性、閩南語與客語的古老程度、俄國地名與閩南語、閩南語保留的不只是古音還有古語且其詞語間的緊密性...

聊天人員:閩南語與漢台字達人陳昭誠、中島美雪研究者宋竑廣反神豬虐養的客家人林瑞珠後面切水果的是失業老師蕭曉玲

*音量有點小請盡量切大。
*我客家人朋友徐XX先生要求我要寫閩南語而非台語,不滿者請見諒。


客家精神莫豁掉 2005.05.26

文/陳昭誠


「客家精神莫豁掉」不是客家話麼!正是客家話,它是客家精神這首歌的歌詞。奇妙的是它也是一句百分之百的台語─莫豁掉讀做mo hō diau,但是它不是一句華話,除非華語願意吸收。─回顧台文─ho這個音節有人寫「乎」,問題是乎是很重要的應答詞:「乎!安爾好、安爾乎!我zai」等等。有寫「予」的:問題在「予(i)」必須用在非指人稱的「伊」之外的事象上,例如「付予法律位階、予巧大彈性、予以否認」等等,這樣類句中文裏很多─都是台文所必須共通使用的。


*有個字輸入法打不出來,接著只好用圖檔(按圖可擴大)。

[推薦] 特立獨行的母語戰將 文/李喬


母語的復振,要達到能夠書寫詩、散文、小說,才算確立。十多年前台灣的福客母語,很難想像有這樣一天。近兩年來「母語創作比賽」作品群已然證明,今天獲得初步成功了。

這個成果要歸功基礎的,非制式專業的一批「母語戰將」,懷一股「悲劇意識」默默耕耘的花果。站在客家台人的角度看,我客家母語的推動,幾乎只在福台語朋友刺激、鼓勵、訕笑中,學步跟上來的。回首以觀,應向福台朋友致敬感謝。

在推動福佬母語眾將官中,陳昭誠是一位特立獨行的人物。此人非科班出身,其古籍古典的熟悉,字詞音韻的知解,教人十分「震驚」。另外,那份熱情浪漫,寬闊胸襟,更令人感佩。

昭誠的母語詩、倪仔歌,音韻自然流暢,一片天機。此人的另一本領是:職業級的花腔tenor─唱得蕩氣迴腸,於是聽者心曠神怡,或熱血奔騰。這是推廣母語的高招。

在嚴肅的母語研究─音、詞、語法方面,昭誠專治字詞的辨證;查源流,梳變易而歸於正確字詞語彙的確認。這是吃力又開罪盈庭的苦差事,此人卻甘之如飴,「笑罵由人」。這是豪氣擔當,也是信心的展示。就母語運動的全程而言,「啄木鳥」,特立獨行的母語戰將是絕對必要的。個人相信,台灣母語運動的歷史長河上,陳昭誠會是一個標幟。

李喬 2009.12.25  玉泉居



李喬(1934年6月15日-),本名李能祺,另有筆名壹闡堤,台灣苗栗縣客家人。不過據張良澤《四十五自述》書中所述,先祖本非客家人。因為從小住在客家庄,養祖母是客家人(銅鑼李家),非常疼愛、視如己出,也非常熟稔客家話。雖自認為是「客福佬」,但廣獲客家人普遍認同。李喬是國家文藝獎第十屆文學類得主,並曾任總統府國策顧問。其文學著作《寒夜》三部曲其中的第一部曲,是首部被拍成客家語連續劇的作品,由台灣公共電視台監製的「公視文學大戲」之一。

2011年6月9日 星期四

2010-06-24 公民新聞報導 母語的愛 淺論台灣文字

報導/謝明海


十幾年前有一次搭計程車,看到椅背上塞著很多列印的紙張,好奇的拿起來閱讀,竟然是很有趣的用台語寫的兒歌,就和司 機先生聊了起來。這運將大哥乾脆將車停靠路邊,一句一句的唱給我聽,原來這些都是他寫的。就這樣,認識了一位很奇特的奇才,陳昭誠先生。白天辛苦開車,晚 上認真研究。


十幾年來,陳昭誠出了很多本台語詩集和兒歌,日前精心整理出一些重要的研究資料,出版了一本『母語的愛漢台字論』,書中 引經據典或抽絲剝繭的舉證了很多的『為什麼』以及『是什麼』。


報導全文請見: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58754

台語真的沒有字嗎?



文/陳昭誠 2001
  在台灣普徧被稱為「台語」並佔台灣母語比率70%以上的語言─真的沒有字嗎?這個議題的緣由,當然是建立在台語是方言、它沒有字的刻版印象上。而這個印象的各種態樣更由於中文優勢的主客趨勢下,呈現出強弱、尊卑、主奴的糾葛思維與身段。然而根據筆者從事台語文創作、研究八年的心得,卻發覺台語是超過百分之九十九有字。當然這兒所指的字,是指有文化根源的漢字,而非造字或拼音字。這裏就讓我簡單舉例性的一一剖析吧!

台語文的用字真的那麼難找嗎 ──以dńg為例說起

文/陳昭誠 1997.12.01
  近十年台語的書面化,率多漢字儘少用餘用羅馬字的主張。然而該用多少漢字呢?所用漢字範圍及音義能夠一致而系統化嗎?

  事實上大家都知道這是困難的,而所難又在何處呢?以筆者五年創作研習之體驗,淺見以為:問題並非出在技術上(縱然全漢字化亦然),而是卡在人性及意識形態上的窒礙。人性既私在此不論,唯抗爭意識底脫華論全羅化諺文化既是最高目標,漢字亂寫一通以求自己主張的空間當是必然。甚有論斷漢字無須用而受鼓勵得大獎者,可憐可譏的現實上,卻又不得不用漢字而爭用中文的音義來權充。於是台語本來較繁複的文白多音現象,又累加新的混亂,如此泥淖,以至台語文的可教育性,幾不可能進行了!

「母語的愛」──漢台字論 出版序 文/林光義


台語是非常優美的語言,它的用詞造句都非常有意思,尤其是它的聲韻及尾音更是妙用無窮。可惜迭經外來政權的統治,台灣人有逐漸忘記自己母語的危機,尤其是二次大戰後盤據台灣的蔣介石政權,透過全面的義務教育「推行國語」,禁止學童說母語。年深日久,很習慣地使用流利的「國語」,而對自己的母語反倒使不上力,無法用自己的母語來表達意思,甚至以為台語只有語言沒有文字,遂使本土的固有文化有逐漸被消滅的趨勢。